分享按钮
客服热线:010-57490568
管理商铺 发布产品 发布求购 寻找商机

TOP

质量管理的武器、武术、武功和武学——谨以此文致敬国家质量月
2016-10-26 09:31:23 来源: 作者: 【 】 浏览:9次 评论:0


引子

中国功夫是我们的国术,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制造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支撑了这些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也越来越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当前中国制造正临着要从“量大”到“质优”的艰难转身,企业如何管理好质量,是我们中国制造业质量人当前的重要课题。

这些天晓霜老师和质量圈子内的朋友们交流讨论,忽然有些感悟,晓霜老师想用中国功夫中“武器”、“武术”、“武功”和“武学”的概念,来阐述一下对一页建设质量管理能力的理解。



武器

说起武器,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十八般兵器和古龙小说中的七种武器。中国功夫中的武器数不胜数,甚至拳、脚、头也可以算作武器,然而最让晓霜老师敬仰的,还属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

但如果晓霜老师有一把青龙偃月刀的话,就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了吗?答案是肯定不能,因为还缺少那么一位高人传授给我一本关公的刀谱。



武术



刀谱倒是没有,拳谱还是有的。晓霜老师的书柜里珍藏了二十几年的两本太极拳谱。当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也跟着老师学会了整套的杨氏85式和吴氏108式。拳架子虽然算会了,如果与人搏击我却根本用不出来一招半式,到现在连推手也还不会。


我想,如果把刀谱、拳谱上的招式、套路叫做“武术”的话,那么在搏击中能够灵活应用这些招式,能够克敌制胜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武功”。

当然会有朋友纠结于对“武术”、“武功”的不同理解,晓霜老师只是借这两个瓶子装上了自己的酒。



武功

所谓武功,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能够熟知、熟练套路和招式,而且在面对对手千变万化的出招之时,能够灵活应用;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够的体力和功力,能够轮得动大刀,能够使得动拳脚,最后克敌制胜。

要想拥有克敌制胜武功,必须得经历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招式可以“学”得,而武功必须“习”得。(“学”和“习”的差别,请参考《我们误会了孔子两千年》



武学

有了刀谱拳谱和武功秘籍,人人都可以模仿练习。即使一样的勤奋,但也不是人人都能练得成高手。有人说还需要天分,也有人说还得名师指引。这些当然都对,但晓霜老师认为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武学”。

所谓武学,就是研究探讨人体结构、力学原理、人体运动学原理、甚至气功原理的学问和道理。

晓霜老师常听我的太极拳老师讲,中国功夫分为外家拳和内家拳。两种不同的功夫,两种完全不同的武学。外家拳比力气,因而锻炼肌肉和骨骼,还要锻炼抗击打能力。而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刚。其中以柔克刚的道理就是不和对方硬碰硬,而是避开对放发力的方向,从侧面轻轻一拨,来势凶猛的力量也就自然跑偏了。这个道理不就是我们的力学原理吗?

最近看到一篇微信文章《看看老外是怎么学习太极拳的:英文彩图版太极拳笔记》(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来阅读)。请允许我在此摘录一二张图,以供大家体会。




老外的笔记中居然不是拳谱中的招式,而是人体的结构、受力原理、运动的原理!上图中的下半部分,左边是讲如果脊椎骨弯曲的时候,就很难传递大的力气,容易被搬到,容易受伤;右边讲如果脊椎骨挺直,就可以对抗大的力气,而自己也不觉得吃力,不容易受伤。下面的一张图是从重心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身体稳健。(大家可以按标题搜索一下原文,现在还有汉语翻译版的全文了。)

这个笔记讲得是招式背后的原理,这不就是晓霜老师刚刚所说的“武术的学问——武学”吗?当然以上例子仅仅是“武学”中的一两个具体知识点而已。

懂得了招式的背后的原理,练习起来才能够把握目的、方向,掌握其精髓,学起来才能事半而功倍。我不禁敬佩这个老外的老师,他或她肯定是一位高手。如果不懂的这些道理,就只能见样学样,依葫芦画瓢了。想想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每天打太极拳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撇开了“武学”原理而只练太极拳的招式,也只能叫做“太极操”了。



质量管理中的武器

在质量管理中也有着众多的武器,那就是各种质量管理工具。比如说新老七大工具,特别是MAS、SPC、FMEA三种工具还被AIAG写成手册加以推广。此外,一些标准化的方法,也可以被看作是武器,例如抽样检验标准GB2828、MIL-STD-1916等。


MSA、SPC、FMEA、GB2828是工具,是武器。那么APQP和PPAP又是什么呢?ISO9001、ISO/TS16949(新版为IATF16949)又是什么呢?



质量管理中的武术

晓霜老师认为,在质量管理中的“武术”,就是管理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合适的行之有效的套路——流程、制度、做法,是为了某个管理目的的一系列的相关质量工具和方法的有机的组合应用。例如过程质量该怎么管?新产品开发质量该怎么管?外购件质量该怎么管?质量分析和改进该怎么做?质量体系建设和日常运作该怎么做?或者范围小一点,生产设备该怎么管?量检具和测量设备该怎么管?生产和生产服务人员该怎么管管理?产品检测该怎么策划?特殊特性怎么管?可追溯性怎么管?不合格品该如何控制?等等,等等。

那么APQP是指导新产品开发的流程,PPAP是审核供应商是否具备批量质量能力的指导性准则,应该都算是一种套路,可以算“武术”。但晓霜老师认为,《APQP手册》、《PPAP手册》的要求也是太基本了,落地执行起来的指导性还不够,所以说还不能算好的套路,算不得好的“武术”。

而ISO9001是对所有制造型企业质量管理的一般性要求,仅仅是基本要求。IATF16949(TS16949)是全球各大整车企业联合起来写给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一般性的基础要求。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晓霜老师觉得可以理解成类似于体操比赛、武术套路比赛(不是技击比赛、对抗性比赛)的必选动作要求,和评委打分准则。是一种体系能力评价标准,而不是体系建设和执行的操作指导。因而不是晓霜老师所说的“武术”。

那什么才能算作质量管理中的好的“武术”呢?晓霜老师认为,应该是目前一些质量做的好的企业,一些规范的企业,所使用的管理各方面的流程、制度等实实在在的做法。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才能算做质量管理中的好的“武术”套路。质量管理的“武术”,要细化到具有指导性,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范范的要求。

例如IATF16949-2016(草稿)中8.3.3.3“组织应当建立、文件化和实施一个或多个识别特殊特性的过程”,那么该如何识别特殊特性比较好呢?目前有哪些做法可以选择呢?在16949中没有明确的要求了。而在各大汽车企业内部均有各自的做法,大体思路和指导思想相同,但具体细节各有不同,大同而小异。

再例如IATF16949-2016(草稿)中8.5.2.1中提出了可追溯性的要求,提出了可追溯性系统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组织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流程,利用什么样的方法建立这样的可追溯性系统?可追溯性系统的构成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可追溯性系统的策划应该遵从什么样的原则?等等细节的、可落地执行的方法,或者其指导性原则,在体系标准中就没那么详细了。(可参考《汽车行业可追溯性管理(一)》《汽车行业可追溯性管理(二)》

再例如,在体系标准中要求FMEA的要求,而且利用《FMEA手册》来细化了FMEA表格内容。但无论是体系标准中还是《FMEA手册》中,都没有明确FMEA该如何做才能够做到能够识别出所有的风险?或者尽可能全地识别出所有潜在质量风险?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专业人员,甚至咨询和培训老师都认为,仅仅依赖于头脑风暴和经验积累就可以做出好的FMEA了。好多的培训老师也这么讲。但晓霜老师要告诉大家,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FMEA这张表格需要其它工具的支撑。例如《FMEA手册》中讲到了P图、界面矩阵图,但您知道这两个图是如何支撑FMEA的吗?手册里也提到了QFD,但您知道QFD是如何支撑FMEA的吗?您不知道!是因为手册里根本就没有讲!!而在福特、通用、大众,各大汽车企业、各大知名零部件企业内部,其实有一整套完整的FMEA的分析方法。比如利用结构树、功能树、失效树、功能矩阵、界面矩阵图等工具来支撑FMEA,这才是晓霜老师所说的“武术”。但也同样的情况,美系企业的FMEA、德系企业的FMEA,做法也都有不同。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没有细化的、明确的指导性描述,来告诉我们这些工作如何开展,工具该具体怎么用,倒不是标准编写委员会不知道这些。而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不同。这就好比江湖武林中的各门各派,有南拳和北腿,有武当和少林,打法各有不同。同时太极拳,还分为陈、杨、武、吴、孙,五家宗派,打法也各有不同。在体系标准中不好统一,也不必要统一。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体系标准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写到很具体而有操作指导作用,那么这样的标准也会过于庞大了,反而影响它的普及和广泛适用性。

晓霜老师举了以上几个例子,就是要向大家说明我们企业要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目的是建设质量管理能力,仅仅依赖标准上的条款规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学习、引入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能够起到管理质量的、性质有效的“术”。也就是要有细化的、合适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管理流程、制度、管理方法。而不是三万块钱买来一整套管理文件和表单模板而且附带认证证书那么简单。有了程序文件不等于懂得了质量管理的“术”,拿到了证书也不等于建立了质量管理的能力。晓霜老师所说的这个质量管理中的“术”,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内企业所缺乏的,是那些仅仅从标准和手册的本本出发的咨询老师所不能提供的。

那么这些质量管理的“武术”到底存在于哪里呢?晓霜老师认为,好的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存在于那些规范的、质量管理做得好的企业的工作实践当中。请注意,一些企业的程序文件中可能也是比较粗线条的范范的规范,但它们实际的做法更值得学习和借鉴。

当然,也正如武林中有各门各派,套路各有不同,我们要有识别和筛选能力,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在学习和消化之后,要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落地和调整,适合我们企业的才是最好的。



质量管理的武功

什么是质量管理的武功呢?晓霜老师认为,企业团队的质量管理的能力才是他们的武功。是建设适宜的团队架构,配置和培训处合适的有能力的人员,建立起适宜的流程和方法制度,把流程、制度、工具和方法与自己企业的产品技术和过程技术相结合,在面对研发、采购、生产、交付、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时能够灵活变通,最终能够保证质量、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

给员工培训了几个质量工具、培训了体系标准,还远不等于建设了质量管理的能力。编制了一整本的质量手册而没有实际去执行,也不等于掌握了质量管理的武术套路,相当于买了拳谱而没有真实地去练习。所建立的流程文件过于空泛而没有指导意义,或者适宜性不好,或者不合理不科学,也就相当于所学武术套路不好,投师不当而没有师出名门。建立了流程、制度、标准而没有上上下下持之以恒地去执行,没有在执行中持续改进,就相当于晓霜老师学了拳架而没有练成武功,中途荒废。有了流程、制度、标准、工具,而各部门工程师不肯专研技术,不能结合技术应用质量工具,不能在变化中灵活应用,相当于没有体力、没有功力,没有实战能力,也同样不能保证预防性地管理好质量,遇到问题也难以顺利解决。

由此可见,我们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建设的是质量管理的能力。不是工具、不是标准、不是手册和流程,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力。不是武器、不是武术,而是武功。武器和武术只是武功的基础。



质量管理的武学

那么什么又是质量管理的武学呢?

晓霜老师在初学质量管理的时候也很多困惑。难道质量管理就是产品检验和解决质量问题吗?后来又接触了产品审核、过程审核、体系审核,后来又接触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更多的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我的困惑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这么多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的细节要求我该如何能够记得住呢?

晓霜老师是理工科出身,一直很偏科,数理化是学霸,语英史地政是学渣。我喜欢数理化,是因为懂得了基本定义、基本定理,所有的推理、方法、工具都是有机的逻辑的整体,用逻辑推理就全部推倒出来了。懂了基本定义、基本定理、基本原理,我就可以利用基本公式和工具解决所有的问题了。有时候在考场上公式忘记了,我都可以当场推出来,再应用解题。

那么如果质量管理也有这样的理论体系不就是更好了吗?因而我开始寻找和学习经典质量管理理论。例如PDCA戴明环、戴明十四条质量管理原则;田口玄一的质量损失函数;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建立在统计学理论基础上的质量问题的系统性原因和特殊原因理论;克劳斯比的零缺陷理论;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

晓霜老师曾经很认真地去专研和探讨这些理论,希望能挖掘到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的源头,研究和掌握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后来发现,尽管这些理论在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都曾经给我们指引了方向,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很遗憾,晓霜老师觉得这些理论仍然不能指导我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困惑。

晓霜老师认为作为一门学问或学科,应该由下面这些要素构成:

——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定理;

——基于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的理论推导;

——基于定理和推理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和方法论,能够解释学科内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方法论指导下的各种工具和方法,能够用以解决学科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实现期望的目的和目标;

再回头看前面所说的各种经典质量管理理论,多数仅能算作指导性原则和方法的合集,而不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或者能够有一些某方面的理论探讨,但不够系统,不能够用基本原理来指导方法论,用方法论来指导各种工具的设计和完善。在国内各大高校所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质量管理学》也不过是一些质量工具、标准、统计学方法的简单介绍。刀枪剑戟和拳脚套路构不成武学。

请原谅晓霜老师的狂妄,在这里敢于怀疑和批驳大师。请原谅晓霜的浅薄和学识有限,想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晓霜老师还没有机会认识。但至少掌握这样理论的当代大师们,您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做得太不够了吧?


在困惑中求解,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晓霜老师不得不自己努力建立起自己的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请仔细研究、琢磨、推敲、品读《什么是质量》《过程质量控制基本原理》。这两篇文章是晓霜老师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一部分,但是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晓霜老师用了四个动词来向大家推荐这两篇文章。

请原谅我不能在这篇文章里利用有限的文字向大家系统性地介绍我的理论体系。在晓霜老师的为期两天的《质量保证基础》培训课程中,将会系统性地讲述。在这门课程中,讲帮助大家在系统性理论指导下,建立起一个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能力的总体思路。

这些基本的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指导我的实践工作,在晓霜的理论模型逐渐细化和完善的这些年中,这一点不断得到验证。在这些理论模型指导下,我们会对一些质量工具、方法、流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出现各种具体情况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更知道如何灵活变通而不离初衷。



认识一下晓霜老师的质量管理武学

读到这里,晓霜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先放下来,先读一读“考凡咨询”微信公众账号里的以往的文章。因为在本文有限的内容中,晓霜老师只能把我的理论系统的脉络大致做个介绍。而以往的文章,分别就某个方面来讨论,会更细化。有了一些理念和认识作为基础,就会更容易理解以下的文字。

或者大家先浏览一下以下文字,然后按照下文的推荐依次阅读完所推荐的文章,消化理解后在来重新阅读下文,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晓霜老师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质量”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的。请参考《什么是质量》


晓霜老师用“产品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度”来定义质量。认为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包括what、how important、how much三个方面来概括。而产品的实现过程包括从质量规划过程和质量控制过程。质量规划过程就是,新产品开发过程,是从用户期望出发,到产品的功能,到产品特性,到过程特性,到控制方法的翻译转换。在这个翻译转换过程中,  what、how important、how much三个方面都要得到准确的翻译。



     而批量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就是按照策划好的控制方法控制过程输入的稳定,从而保证过程特性是稳定的。通过稳定的过程特性保证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特性是稳定而受控的。再通过符合性质量保证功能适用质量,保证顾客的满意。请参考阅读《过程质量控制基本原理》





基于闭环控制理论晓霜老师明确,过程质量控制应该首先控制过程的输入,以保证输出。而对产品的检测被看成为监控过程的趋势,然后反馈和调整优化对过程输入的管控。这叫做“基于闭环控制理论的以控制输入为主的过程质量控制”。监控过程的趋势,也是SPC这个质量工具的核心思想。晓霜老师在继承了SPC预见性监控过程趋势的思想上,更强调了对过程输入的管控。

在闭环质量控制模型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变化管理、产品审核、过程审核、分析改进等工作在量产质量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晓霜老师所谓的自创理论,不过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并绘制了一些图形,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已。前人的各种理论中使我得益最大的是受到质量功能展开这个工具的启发。质量实现的四步翻译转换,就是质量功能展开的四个步骤。



理论模型的指导价值

这些简单的理论模型、逻辑框图,其指导意义可是非同一般。晓霜老师自己的感觉是,犹如在茫茫的荒野中发现指路的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例如根据质量实现过程的四步翻译转换,晓霜老师明确了新项目阶段实际上是四大模块的工作、五项开发。把“生产设施准备”和“控制方法的策划”提升到和“产品设计和验证”、“过程设计和验证”同样重要的程度上来。



而新产品开发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依据五项开发的成熟度情况来划分的,各项工作的识别、其相互逻辑关系的确定等也是从它们该如何支撑四步翻译转换的角度来考虑的。


   
(请参阅《你还在膜拜五大手册吗?听晓霜老师是如何点评<APQP手册>的》。当然这篇短文广告目的更浓,内容有限。以后晓霜老师会写更多关于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相关的文章。)

再例如根据四步翻译转换的模型,晓霜老师提出了质量问题分析改进的原因分析有四个层面。(请参考《你还在用5why吗?对不起,5why已经落伍了》


   

根据预防性管理的闭环过程控制模型,晓霜老师认为,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应该和对过程输入的管控联系起来一起策划。(请参考阅读《过程质量控制中的产品检测频次是如何确定的?》《如何看待过程检验的作用?如何看待专研专业技术和专研质量工具?——回答良哥的PK》

近期,晓霜老师还要和大家分享两例过程设计更改验证不充分的实际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大家还可以继续体会四步翻译转换模型的指导意义。还请大家期待。


通过上述文章、上述案例,大家可以仔细体会理论模型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在晓霜老师的几乎所有课程中,都会用到这些理论模型。而且我发现在讲解过这些理论模型后,大家会更好地理解各种质量工具,更容易接受各项晓霜老师推荐的工作要求。

晓霜老师发现,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通过对质量管理的“武学”的研究,我们会建立起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我们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的时候,识别工作、识别过程,才能更系统、更完整。每项工作的开展不再仅仅为了满足本本的要求,而是有明确的目的,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最终效果。

在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的时候,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应该有哪些事情他们没讲、我们没看到,但是应该做的?做这些事情的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他们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好,还可以怎么改进?因为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工作,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一个整体。即使没有看到没有学习到的部分,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推理来补充出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面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做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孰优孰劣?哪个是更适合我们企业现状的?因为我们不再会是简单的见样学样,而是理解了各种工具各种工作方法的背后的原理、道理,理解了这些工具能够发挥作用的背景条件、前提条件。因而我们更能够灵活应用,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变通,坚持达成目标,变通途径和方法。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了其所以然,也就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知其然。晓霜老师愿意与各路高手交流质量管理领域的武学、武术,以共同增进武功!


谨以此文致敬全国质量月!

愿中国制造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您看到此篇信息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xingxing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抛丸和喷砂最主要的区别有哪些? 下一篇全方面挖掘慢走丝工作原理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相关栏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