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西夏绢画三相图价格及鉴藏
西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个成员,曾经活跃在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对古代西北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作出过较大的贡献。遗憾的是,相比同时期的其它王朝,今天我们对西夏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具体说到西夏的绘画艺术,更是知之尚少;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文献记录与实物资料的缺乏。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夏绘画作品中,大多是佛教内容的壁画、木板画,近年虽然出土了一些绢、纸类绘画,但几乎都是线描佛像,而且保存不好,面世者多为残帛断缣。本文所述“三相图”,蕴含深厚,内容丰富,构图繁密,用笔细劲,敷色精准,尺幅阔大,可谓是一件历尽沧桑而保存完整的鸿篇巨制!
“三相图” 就艺术性而论,虽然难于同南北朝、隋唐和同时期的两宋绘画相媲美,但从中国佛教美术史和民族美术史的角度看,它的传承关系,它独具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是不应被忽视的。若论此图技法,主要表现在在人物刻画方面,如对“药师三尊”的描绘,在构图,造型、勾描、敷彩等方面,即远宗唐法,近承宋风;对人物形体及衣带部分,运用铁线、莼菜条、兰叶描法,画山石则用折芦描,发挥了线描这种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毋庸讳言,此图作者描绘佛教人物和马,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有驾轻就熟之感,但所绘山石林木及一些背景动物,则令人感到技巧稚嫩和笔法不甚成熟。如狩猎场面中山石林木的画法,仍停留在唐代张彦远所论北朝山水画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若分臂布指”的幼稚阶段。
西夏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一个民族、一代王朝的文化结晶,又以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征,传承、发展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古代艺术的宝库。我们对西夏绘画艺术的发现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鸿篇巨制“三相图”的发现,无疑对深入研究西夏绘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联系人:王先生(征集部负责人)
电话:1850-1604-317 18821139927(手机属地:上海市)